我一直都不是個愛用行動電源的人,因為要嘛很重,要嘛邊用邊充卻越用電越少,不然就是要拉著一條線,不帥,現在終於有了一個我真正願意每天帶在身上的行動電源,同時完美解決了在外面看影片的支架需求,而且只要「啪!」一下就有支援 Qi2 的 15W 來充 iPhone,然後要充其他裝置時,一樣可以用實體線來 PD 20W 供電,這是來自台灣少數通過 WPC 無線充電聯盟會員的品牌所推出的 Allite WP1。
不知道你記不記得之前我有拍過一個可以讓 Apple Watch、AirPods Pro、iPhone 15 Pro 都跑滿全速無線充電的底座 WQ1 和 WA1。
這兩個東西完全解決了我在工作桌或是家裡床頭櫃的無線充電需求,但是當我出了門,這些便利就被留在家了,現在我終於在外面也可以享受到相同的無線充電體驗了,先從外觀開始說起!
以下內容由開箱影片重新排版而成,如果喜歡直接看影片也歡迎!
WP1 有兩種顏色可以搭配自己的常用裝置。
其中一面可以看到 Qi2 的 logo,也就帶表著用在充 iPhone 的時候,可以跑到真正的 15W 快充。
小小補充一下為什麼這個 Qi2 對 iPhone 使用者尤其重要,這個無線充電協議是無線充電聯盟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與蘋果的 MagSafe 團隊攜手所推出的,第一代的 Qi 充 iPhone 16 Pro 從 0-80 需要將近 2.5 小時,Qi2 可以減少大約 1 個小時。
而且不但只是加快了速度而已,由於蘋果的加入,他們也就規範了未來無論任何廠牌的裝置,裝置內的對位用磁鐵圈都要有統一的排列方式。
所以才能得到我前面說的「啪」就吸附上去這個差異非常大的體驗,還有最重要的是這就可以繞過蘋果的「MFM,Made for MagSafe」也就是「專為 MagSafe 設計」的昂貴認證費,因此 Qi2 認證的產品能得到非常接近蘋果原廠的體驗,價錢卻親民很多。
Qi2 的對位磁鐵在 WP1 上也就是藏在了圓形這塊矽膠材質底下,這樣的表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止滑效果,來與 iPhone 的背面接觸。
我實際測試起來,即使是邊充邊使用,最多也就是摸起來覺得溫而已,從來沒有感覺到熱或是燙過,有內建 NTC 智慧溫控技術,不怕過熱這點是真的有明顯差異。
行動電源的另一面設計簡潔,上面是非常低調的 Allite logo,底下就只有一個金屬支架。
而且很聰明的是這個支架不只可以打開來支撐固定角度,首先它可以左右移動,也可以 360 度旋轉。
所以無論是視訊,或日常辦公時,直立放在桌面上方便解鎖 Face ID 看通知。
還是在外面吃東西的時候橫放一邊看影片,都可以自由轉換!
而且由於支架可以左右移動,就代表橫放時可以調整傾斜角度。
如果你也遇過那種剛好頭頂有一盞燈,會讓手機螢幕造成反光的情況,就會知道支架可以調角度有多重要了。
底部是電量指示燈、第一個 USB-C 孔以及燈的按鈕。
這個 USB-C 孔支援雙向的 QC 和 PD 協議,意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可以幫它快速充滿電隨時帶出門。
而出門在外,要追求更快的充電速度時,最高也可以提供 20W 來幫 iPhone 或其他裝置充電。
其中一個側邊還有第二個 USB-C 孔,可以提供最高 15W 充電速度。
也就是說像我比較常遇到的情境,就是可以一個孔拿來充 iPhone,另一個孔拿來同時幫相機充電,像我的主力相機 Nikon Z8 就是一定要有 PD 協議才充得進去,WP1 是有點燈成功的。
當然要充 AirPods 之類的這種也會隨身攜帶的小裝置也是沒問題啦!
而且無線和有線是可以同時使用的,譬如在工作桌上就可以一邊伸出支架無線充 iPhone,一邊插線來充 Apple Watch。
另一個側面設計也有亮點,有看到其中一邊有防滑橡膠嗎?
這邊可以吸附一條隨行動電源附的 USB-C to USB-C 短線,實際測試起來磁力比我想像中還強!
如果要丟在包包的話更是不用擔心這條線會消失在包包裡,因為隨集資達標,有附贈對應顏色的收納袋,還能同時有效避免行動電源被刮爛。
Allite WP1 對我來說最大的打中我的點就是輕巧,1.3 公分厚等於只比 iPhone 本體裸機狀態厚了一點點。
但因為圓角的設計,手感上存在感是更低的,和 iPhone 一起握在手上的手感不錯,並不會覺得多了一大塊東西在後面之類的。
包含這條可以磁吸的短線,總重量 159g,這數字也是比 iPhone 16 Pro 本體少了超過 20% 重量,小小一顆可以有 5000mAh,滿足一天在外奔波的需求。
磁吸充電還能提供 15W 快充這點,在 iPhone 12 以上的機型都可以全速跑滿,實際測試 iPhone 16 Pro 從 20% 開始充。
30 分鐘就可以提供接近 30% 的電力。
光是輕薄好攜帶和全速的 15W 充電速度兩點,就讓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可以日常丟在包包的產品。
背著沒什麼存在感,但是要用到的時候,直接 MagSafe 吸上去就有 15W 的快充真的超級方便。
要追求更快的充電速度,也不必額外多帶任何其他東西,換上 WP1 隨附的磁吸線,就能達到 20W 的快充,用完再放回收納包就可以塞進包包的便利性真的體驗極佳。
而且行動電源最怕的過熱問題可以說是不存在,該有的過載保護、短路保護設計也有。
Allite 是台灣的自有品牌,更是有 3000 萬產品責任險的保證,完全是可以日常用得很安心的產品。
如果你還沒真正把 MagSafe 融入生活中,也可以試試看 Allite WM1。
這個東西也是具有 MagSafe 的磁鐵對位功能、可以擺在桌上當作無線充電盤使用。
因為磁鐵吸附是可以轉向的,如果要拿起 iPhone 玩遊戲,不會像傳統的充電線那樣覺得很礙事。
而且最棒的一點是這東西是可以單手推掉的!
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當你另外一隻手拿著東西,站起來才發現要拿起 iPhone 的時候,能這樣輕輕一推就把充電線拔掉,會是一件對體驗非常加分的事情,無論是 USB-C 或之前的 Lightning 都是做不到這點的。
還有像我日常其實是 AirPods Pro 第一代和第二代交替使用。
一個固定丟在包包,一個固定丟在工作桌周圍,而第一代其實是沒有 MagSafe 的,因此這個東西平常擺在桌面上,也可以當作 Qi 無線充電這個協議的第一代的充電盤,來幫比較久以前的裝置進行無線充電。
譬如我的備用機 iPhone X 放上去也是可以充電的。
如果是用在 iPhone 12 以上的機型,就還是一樣能跑到最高 15W 的充電速度。
蘋果原廠的那個新的 25W MagSafe 充電器我也有買。
不過實際測試起來,30 分鐘的充電效率只比 WM1 這個 15W 多了 1%,然而那東西的價錢可是 WM1 的接近兩倍啊!
所以如果你還在猶豫是否要像我一樣開始在生活部署無線充電的環境,這會是一個很適合入門的選擇,價格不但比原廠便宜很多,同時也能獲得 15W 的無線快充充電,是和原廠幾乎相同的充電速度。
那如果和我一樣是經常坐在電腦前面的人,之前我有拍過詳細開箱介紹的 Allite WQ1 2+1 磁吸無線充電座,去年年底剛推出了新的沈穩黑版本。
像我之前的桌子是黑色,一整個就是超級搭,這幾天剛好才換了一張新的實木桌,黑色、銀色也依舊融入我目前的桌面配置。
這個 WQ1 同樣也具有 Qi2 無線充電協議,能提供真正的 15W 快充,可以這樣單手很方便地放上去就開始充電。
而且轉為橫向就可以啟用待機模式,讓你在電腦桌上又擁有一塊額外的小螢幕,隨時掌握時間、行事曆、天氣,或是可以去下載第三方的 app 來完全自訂常用資訊顯示。
除此之外,有看到下方的小凹槽嗎?這裡是可以再額外提供 5W 輸出,專為 AirPods 系列充電設計的。
而且我很喜歡的一個細節就是前面這兩個一點和一槓的指示燈,對應了上面圓形 MagSafe 充 iPhone,和底盤充 AirPods 的形狀,讓你可以藉由呼吸燈一眼看出裝置是否有在充電。
側邊還有額外一個 5W 的充電孔,像我常用的情境就是拿來充鍵盤、觸控板。
或是偶爾拿來搭配電腦玩遊戲的 PS4 手把。
這些都屬於不需要充電效率太高,但是又希望能在充電時不需要離開桌面的裝置,或是我的備用機 iPhone X,就非常適合用這個孔方便插拔充電。
另外,如果有充 Apple Watch 的需求,更是可以組裝上 WA1 這個有拿到 Made for Watch 認證的雙面充電器,搭配起來變一個三合一無線充電站使用,可以點到我之前拍的詳細開箱影片看更多。
總結一下,Allite 的無線充電產品線應該算是超級完整了。
出門在外有 WP1 無線行動電源。
不但能 MagSafe 吸上去就開工,要用實體線來充 iPhone,或其他需要 PD 快充的裝置也能隨時上陣。
WQ1 適合擺在定點。
同時幫 iPhone 和 AirPods 系列提供滿滿的電力,也可以根據需求加上 WA1 來充 Apple Watch,讓蘋果的所有隨身小裝置一站充滿。
而如果你還沒體驗過 MagSafe 或無線充電的美妙,那 WM1 很適合入門。
等於是具有磁鐵吸附功能、可以單手插拔的充電線一樣,又不會擋住玩遊戲時握持 iPhone 的手,平常也能擺在桌上當作無線充電盤來充一些其他裝置,而且最、最、最重要的是,以上提到這些 Qi2 的裝置,都是可以用 15W 的充電效率,跑出目前第三方最快的無線充電速度!
歡迎一起跟生活中的傳統充電線說再見,Allite 全能充目前正在嘖嘖進行募資當中,現在訂購會是最優惠的價格喔!
點這裡結帳輸入折扣碼「ANSON」還能再享有折價 200 元的優惠,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