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 Nikon Z fc 這台相機的各方面心得,從基本的開箱體驗、外觀設計、規格和功能、拍照及錄影的實測品質表現、續航力和整體使用下來的各種體驗感想,以及各方面的購買建議,包含兩顆 Kit 鏡 16-50mm f/3.5-6.3 以及 28mm f/2.8,和黑色、銀色怎麼選?我認為這台相機適合哪些族群也都會一併分析!
以下內容由開箱影片文案和畫面重新排版而成,穿插了由影片截圖和後來額外拍攝的照片。
以下只要是能點下去的照片,都是連到我的 flickr 相簿,想看 EXIF 和 100% 原圖的話,都可以點過去看喔!
2008 年 Nikon D90,我人生第一台單眼相機。
也是世界第一台可以錄影的單眼,陪我去了倫敦、北京、上海、杭州⋯⋯
還有登上台灣最高峰-玉山!
2012 年 Nikon D600,我人生第一台全幅相機。
後來被免費升級成了 D610,原因⋯⋯哈哈,知道的就知道。
這台相機陪我去了第一趟加州,騎著哈雷穿越沙漠。
造訪 Mac OS X 10.10 的桌布-優勝美地(Yosemite)。
拍下了屬於自己的 Half Dome。
還有如果在台灣拿一把鏟子往下挖,經過地心的正中間,挖到的地球另一端會到達的地方-巴西,拍下了我與耶穌大大的合照。
2014 年 Nikon D810,我人生第一台高階全幅相機,陪我拍下無數產品照。
除了冰島和歐洲繞了一圈,也拍下了 YouTube 頻道最初的幾個影片。
2016 年我在東京收了一台 1980 年左右的 Nikon F3 HP。
隔天背上了日本最高峰,富士山!
體驗了 Nikon 底片時代的魅力。
作為一個背著 Nikon 相機世界走透透,持續超過 15 年的忠實使用者,我真的超級高興收到來自 Nikon 台灣總代理-國祥貿易的贊助,得到了一台 Nikon Z fc!
大家安安,我是安森!其實一直到我拿到包裹前,自己都有點懷疑「真的是 Nikon 嗎?真的是我用了 15 年、成立超過一百年,世界前三大相機廠商的那個 Nikon 嗎?」盒子上就回答了我這個疑惑,是的,真的是 Nikon,來自國祥貿易總代理的 Nikon!
我收到的這台是搭配 16-50mm 變焦鏡 Kit 組,盒子正上方的 Nikon Z fc 字樣是燙銀的。
正面也是巨大的燙銀 Z fc,比較特別的是我拿到這台,是相對比較少有人分享開箱的黑色版本,待會也會提到我後來借了一台銀色,比較兩台裝上不同鏡頭的外觀。
側面除了內容物以外還有「Made for iPhone」也就是 MFi 的認證標章,等等也會提到關於 Wi-Fi 傳輸照片的 app,用起來的體驗如何。
箱子打開後,首先是一張邪惡的 Z 系列鏡頭介紹 DM。
還有「感謝你選擇 Nikon」的貼紙。
各種關於 Nikon 為創作者準備的資源。
以及使用說明書。
下面這層首先就是鏡頭,第一印象是比我想的輕巧,查了一下才發現只有 135g,跟 iPhone 4 差不多。
再來是機身,真的好好看啊,而且手感超讚,待會再來詳細看細節。
另外還有附了 Nikon Z 的背帶。
再來是電池和充電器,這台使用的電池是 EN-EL25,和我之前用的 D810 跟 Z6 就不能共用了。
裝上鏡頭和 SD 卡後就可以開工啦!
Nikon Z fc 外觀
致敬 1982 年的經典底片機 Nikon FM2 的外型,只能說⋯⋯我超愛!
由於手邊沒有 FM2,以下就用我擁有的差不多年代的 F3 一起入鏡。
整體的線條一看就知道,和現代的設計語言有著明顯差距。
機身上包含頂部的荔枝紋檬皮,也在觸感和視覺上,都對於四十年前的經典,有著非常到位的還原。
另外順便提一下,想要跟別人不一樣的話,也可以回原廠更換檬皮的顏色。
就連頂部的 Nikon logo 也是採用了 80 年代的字體。
還有個對這種復古氛圍很加分的,是觀景窗的圓形眼罩設計,乍看根本和 F3 一模一樣!
裡面卻是塞了個 236 萬像素的 OLED 電子觀景窗。
還有最重要的,在機身上方的轉盤們,有著非常機械的浪漫手感!
原本回捲底片的轉軸,變成了調整模式,還有 ISO 值的轉盤。
快門速度的轉盤⋯⋯
還是快門速度的轉盤。
再過去的快門⋯⋯也還是快門,不過同時也是相機電源的開關。
而原本過底片的撥桿,則變成了調整曝光補償的轉盤。
原本顯示底片剩餘數量的小螢幕,呃⋯⋯應該不能說是螢幕,是一個物理的刻度,在 Z fc 上則變成了顯示光圈的螢幕,這也是我覺得很聰明又很加分的設計!
這幾個頂部的轉盤,轉起來真的是很療癒、很物理、很浪漫,特別是調整 ISO 的轉盤,必須同時按下中間銀色的部分才能解鎖轉動,轉起來真的很有底片時代的感動!
側邊還有外接 HDMI 的孔,下方是可以供電或搭配變壓器充電的 USB Type-C,這個在錄製長時間的縮時攝影,或是全程記錄長時間的活動很重要。
第三個孔是錄影會常常用到的麥克風插孔。
感光元件是 2,090 萬畫素的 APS-C,最高可以錄製 1080p 120 fps 或是 4K 30 fps 規格的影片。
由於是 Z 系列的接環,所以除了兩顆 Kit 鏡以外,也都可以直接裝上陣容越來越齊全的 Z 系列鏡頭。
或是 FTZ 轉接環,來讓 Z fc 使用 D 系列(精確來說是 F 卡口)的鏡頭,而且具有自動對焦功能。
當然有些鏡頭裝上小巧的 Z fc 機身,看起來會很荒謬就是了!
這樣轉接的話,甚至連我手邊的 F3 上面這顆老的 50mm f/1.4 都能拿來用。
所以也可以搭配老鏡頭來玩,讓復古的數位機身,注入真古的老鏡頭靈魂!
不過當然就是沒有自動對焦功能了,還有因為是 APS-C 片幅比較小,也要注意一下焦段的變化。
搭配 16-50mm 鏡頭,重量比一瓶礦泉水還輕巧,僅 580g 而已。
小巧的機身,也就代表了可以大幅降低攻擊性,如果有過街拍經驗,或是用於拍攝 vlog,我相信大家都有遇過路人、想拍的店家或採訪的對象,看到巨大相機都會突然肢體變得很僵硬,很像遊戲裡的 NPC 開始掉幀一樣,無論是拍照還是錄影,機身小我覺得都是對於拍攝對象減少壓力和警戒心很重要的元素!
說到當作 vlog 機,這塊 3 吋可翻轉的螢幕真是非常加分,在用 D810 的時代,一直覺得翻轉螢幕是邪魔歪道,但用了 Z6 習慣之後,還真的是徹底回不去⋯⋯
以前看到想從低角度拍攝的東西,都是不管多 hardcore 的環境,又蹲又躺反正就是要拍⋯⋯
現在都會想說「難道你奢望我躺下來拍嗎?」
而且翻過來之後,相機會很聰明的自動進入自拍模式,除了取景方便以外,拍照片的時候也可以再調整自拍延遲的秒數以及拍攝的張數,真的很棒!
如果想節省電池消耗,也可以翻轉之後讓螢幕朝內藏起來,這時候只要靠近眼睛,電子觀景窗就會自動啟用,這對於省電或是在大太陽下拍攝,螢幕會看不太清楚的時候,是個非常直覺又好用的聰明設計。
當然也可以進入選單,根據自己的喜好再做更詳細的設定啦。
機身的背面,如果一直以來都是用 Nikon 相機,大概也可以說是完全零學習成本,少少幾個按鈕代表著,就算攝影麻瓜,不知道是幹嘛用的,反正每個都按按看,多嘗試幾次,久了也就知道了!
Nikon Z fc 實拍
我第一趟帶這台相機出遠門是去花蓮,當時到了第一家選擇的餐廳門口,只能說⋯⋯真是一排命運之椅啊!沒有比這些更適合測相機顏色的場景了!
而且龍蝦火鍋很好吃,叫欣欣麵館。
但其實是海鮮餐廳,所以門口才寫了「不是麵店」,推薦去花蓮的話可以試一下!
其實還有拍攝很多其他照片,以下看到的所有照片(只要沒有 Z fc 入鏡),都是 Z fc 直出的 JPG 檔,如果想看 100% 原始檔和 EXIF 的話,包含沒放在這篇文章的照片,都可以連到我的 flickr 查看。
Z fc 內建了 20 多種 Picture Control。
除了常見的標準、中性、鮮豔、黑白、人像、風景⋯⋯等等。
標準
鮮豔
風景
也有個性更濃、更激烈的什麼夢幻、晨曦、普普風、星期天⋯⋯之類的。
夢幻
單寧
陰沉
讓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風格或個性,隨時切換選擇,大致可以理解為就是 Instagram 的濾鏡效果,只不過是按下快門的時候就處理完成了。
更有趣的是還有 9 格空間,可以讓使用者自己放進自訂的調控效果。
譬如我就想說既然是致敬 FM2 外型,就去找了一些經典的底片調控檔來玩玩看,這是 X-Pro2。
也有 Provia 100F。
柯達 Gold 100。
有個網站可以預覽並且下載這些調控檔,之後我再來分享詳細教學,有興趣的話可以先點過去看看,裡面有簡單描述如何使用。
總之也是個讓可玩性大增,而且又是直接在機身上直出 JPG,就能很有效果的玩法。
拍照實測
實際使用 16-50mm 這顆鏡頭。
我覺得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旅遊背著走的鏡頭,等效 24mm 的最廣焦段,比 iPhone 的主鏡頭再廣一點,對於拍攝風景之類的,能用更高的品質,捕捉比 iPhone 再多一點畫面。
而且因為這顆鏡頭是有 VR 的,也就是「Vibration Reduction」,就是內建在鏡頭內的減少震動功能,在比較狹窄的室內環境錄影,拍起來畫面也是又漂亮又很有臨場感(詳情見影片)。
涵蓋 50mm 這段,也相當適合拍攝人物,雖然說因為光圈不大,景深可能不會這麼明顯,但我個人感覺是真正的光學成像的景深,看起來還是比數位運算出來的舒服很多!
而且這顆鏡頭可以拉到等效 75mm,也就可以用這個相對更長的焦段,來製造出景深和壓縮感,往後多走幾步再拉長鏡頭就 OK。
而且這個焦段在拍攝食物超好用的!
再加上防手震的效果不錯,這點對於錄影或拍照都有加分。
順便推薦一下這家在花蓮吉安黃昏市場的小吃,各種小菜和主食都有夠厲害!
特別是四神湯,老闆會根據一年四季更換不同藥材,所以光是呈現的顏色就和別家都不一樣,選用小薏仁也讓口感很滑溜、很 Q 彈,我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四神湯。
原本只是為了其他店跑來,順便取一些傳統市場的景,坐下來吃完隔天我又跑來報到,把菜單上幾乎所有東西都全破了一輪。
總之⋯⋯錄影效果真的不錯!
根據我常用的另一顆鏡頭 105mm f/2.8 也具有 VR 來推算,很可能 16-50mm 這顆,也是因為有 VR 的關係,所以錄出來的畫面,丟到剪輯軟體去運算防手震,比沒有 VR 的鏡頭運算出來,果凍效應少很多、很多,可以得到的畫面算是非常穩定和舒服,以一顆如此輕巧的變焦鏡來說,這顆鏡頭的表現比我預期的還要好,應用的範圍也算是非常廣泛。
可用 ISO
轉盤上的最高 ISO 數字為 51,200,最高可以擴展到 204,800,我自己用下來的話⋯⋯
這張我朋友的漂亮阿貓,是開到 1400 拍下的,放到 100% 也都還是非常銳利!
下面這張開到 1600 都還覺得沒什麼感覺。
這個是 2000,放到 100% 字也還算銳利。
2200 的話,整體看下來我也覺得算是可接受。
當然放大看衣服的纖維,就有點明顯被磨過的痕跡啦!
這張則是 2500,乍看應該也還 OK。
放大看天空也是有噪點了。
不過如果只是上傳到社交媒體之類的,我個人認為 2500 或是再往上到 6400,也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在我使用期間,可以說是沒出現過覺得可用 ISO 不夠之類的。
譬如這張就是 ISO 3200 拍下的,上傳到網路的話我認為完全沒問題。
錄影測試
錄影的話⋯⋯以下用影片截圖,動態表現的話詳見影片。
這個畫面具體數值當時沒特別紀錄。
不過這其實是一家燈光算非常昏暗的餐廳,台北安和路上的 ichi,也是我經常出沒的地方,去過的話應該就知道這店有多昏暗,在並沒有額外補光的情況,表現也很不錯!
這個是 ISO 1250。
這個則是開到 ISO 6400。
在我頻道裡有一個推薦 MagSafe 配件的影片,還有兩組樂高的開箱(這個和這個),都是全程使用 Z fc 拍攝,室內、室外、陽光、人造光的情況都有,如果想看更長的片段,也可以點過去看看。
總之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拍照方面,看久了 iPhone 或是說手機拍攝的照片,突然有了一台夠輕巧到足以讓我想背著出門的相機,找回真正光學的景深,是對我來說是最棒部分!
手機攝影雖然也是飛速不斷進步,但跟相機擺在一起看依然是有很大差距,而且運算出來的假景深,偶爾還是會有露餡的時候。
可用 ISO 大約 3200 左右,無論是搭配 16-50mm,還是另一顆 Kit 28mm f/2.8鏡頭,都足以應付幾乎所有場景,當然可用 ISO 這點有點見仁見智,也要看最後成品是要放到哪去啦,但我個人使用下來都覺得是 OK 的!
錄影的話主要想說的跟拍照差不多,足夠輕巧、ISO 夠用,想特別提的是 16-50mm 這顆鏡頭,我的感覺是在外面跑的時候,能夠變焦這件事真的很重要,當下能一轉就靈活運用,體驗會比定焦更好一點,但當然 28mm f/2.8 也有好處,我借到的銀色剛好就是搭配這顆鏡頭,接下來我就分享一下兩者的比較!
NIKKOR Z 28MM f/2.8
剛拿到這顆鏡頭,第一印象就是長得真好看!
這是搭配 Z fc 一起推出的 SE 版,也就是 Special Edition,滾花的紋路、手動鏡頭的字體,都可以說是用心還原了底片時代的設計,很多元素就和 F3 上裝的這顆真老鏡一樣。
這顆鏡頭最短對焦距離大約可以到 19 公分,裝上 Z fc 的話,變成等效 42mm,算是接近標準鏡頭 50mm 的焦段。
而光圈相對大的優點,第一是進光量變大,其他差不多條件下,就可以降低 ISO,得到更純淨的畫面。
第二是景深可以更淺,而且這顆鏡頭的散景也蠻漂亮的!
第三是畫質更好,整體來說更銳利了,搭配足夠短的對焦距離,真的覺得超級適合拿來拍食物。
其實我剛拿到 Z fc,第一個念頭就是想開始拍食物,分享我最常吃、最愛吃的餐廳或攤販,當然這顆鏡頭也很適合拍人啦!
而且更銳利的畫面,表現真的是很不錯,像這張照片是幾乎只有桌上那盞詭異藍色小燈的場景。
下圖是 ISO 3200 我覺得表現依舊很棒。
像這張也是超級昏暗的情況。
看這個火跟水的立體感還有細節,很不錯吧!
兩顆鏡頭比起來,硬要只能先選一顆的話,我會認為如果在外面錄影的情況-也就是當 vlog 機多一些,那選變焦鏡會更靈活,光圈相對小這件事,可以藉由把 ISO 拉高來補,景深不夠就拉到底,等效 75mm 來拍攝!
搭配廣角端來拍自己的話,也比較能同時拍到人物和周圍環境,等效 42mm 那顆就狹窄了一點。
順便提一下「全時自動追蹤眼睛對焦」這點也非常聰明,我測試起來都算跟得很準,而且人眼或是動物都可以!
至於定焦的 28mm f/2.8,畫質更好、更銳利這件事,在靜態的照片上,這個優點是更明顯一點的。
最短對焦距離夠短,裝在 Z fc 又比標準的 50mm 廣一些,我自己覺得也算好用。
但考慮我用這台相機來拍影片的頻率更高的話,我會覺得變焦鏡的靈活還是比較重要的,不過 28mm 這顆鏡頭也還有另一個優點,那就是可以裝在其他全幅的 Z 系列機型上,變成一個真正的等效 28mm 鏡頭!
焦段和 iPhone 主鏡頭差不多也算是很好用,可能很多人也因為 iPhone 而習慣這個焦段了,但我個人會偏好光圈再大一些,目前 Z 系列鏡頭比較接近的選擇,似乎只有 35mm f/1.8。
總之如果像我一樣手邊還有 Z 系列的全幅機,那這也是個可以考慮進去的加分項目。
當 vlog 機 & 手機 app 連動體驗
再來分享一下當作 vlog 機,或是經常隨身攜帶在身上,一定會想知道的部分,那就是和手機聯動方不方便?
這我可以先給個簡單的結論⋯⋯超棒!
只有第一次使用時,要先進行藍芽配對。
之後就方便到不行,只要打開 app,選擇了相機,加入相機的 Wi-Fi。
只要點這麼兩下就能開始傳輸照片、影片,而且相機即使是關機狀態也能傳輸,所以說在外面跑的時候,拍完到了一個休息的地方坐下來,也不用特別把相機再從包包拿出來,這是我完全沒想到的方便,真是太棒了!
而且這 iOS 上的 app,用起來的體驗也很不錯,甚至還能拿來遠端遙控,錄影或拍照都可以,單純用來取景或是調整相機數值,光圈、快門、曝光補償、ISO、白平衡都可以,實在方便。
除此之外相機的韌體更新,也能透過這個 app 來完成,不用像傳統的方法,先在電腦上下載,放到記憶卡之後才插到相機去升級。
而且最讓我感到讚嘆的是這個「保持關機狀態可以讓手機連線」的功能,我測試了一段時間,並沒有因為保持常開而比較耗電,一開始想說這應該會讓相機變成吃電怪獸,但實際用下來我是完全無感。
這裡就順便說一下續航力,有其中幾天我是特別背著相機,各種調整參數、錄影和拍照穿插使用,並且幾乎都是用螢幕,而非電子觀景窗來進行拍攝,都沒有在外面拍到電池乾掉過,雖然並沒有拍攝那種長時間的活動之類的,但我認為續航力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好,正常情況下撐完一天我相信都是沒什麼問題的!
其實我有額外多買一顆電池,但我一次都沒用過,備用電池唯一用到的時候,是我媽帶去日本從早到晚狂拍一整天。
所以說續航力我覺得大部分正常使用,應該不算需要太擔心。
黑色 VS 銀色
至於銀色和黑色怎麼選?
我個人是覺得銀色其實比較容易一眼看出對於底片相機的致敬,特別是裝上 28mm f/2.8 的話,搭配銀色那一圈整個復古的氛圍更到位!
但相對來說上半部塑膠感重了一點,黑色這個我甚至以為是不是改成金屬了?
但看官方網站重量沒變,應該是除了顏色以外都沒有特別更動。
總之原本單純看照片的時候,覺得銀色瞬間看過去真的是吸人眼球很多,但收到黑色之後一打開實際摸到,又感覺幸好自己收到的是黑色。
而且我的防潮箱裡也清一色都是全黑,所以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的話,我依然會毫不猶豫選黑色!
而且黑色還有個優點,是搭配 Z 系列其他鏡頭的話,看起來比較搭一點。
當然強調一下,銀色也沒有不好,更接近大家印象中經典底片機的配色,也是非常好的選擇,說到底就是個人喜好了!
幾個小問題
那這段時間用下來有沒有什麼我覺得不足或是需要更好的地方呢?
我自己第一個想到的是更改快門速度,因為比較高階的相機用太習慣了,經常會反射性拇指跟食指動來動去,然後才驚覺「喔對,快門要用上面的轉盤調整」。
第二是缺了大相機擁有的握把,我一直覺得握起來很沒安全感,所以後來其實大相機我都沒在裝背帶,反而 Z fc 玩了十分鐘就裝上背帶了。
(上圖是 D90 的握把,我一直認為是歷年最好看的握把)
不過畢竟是致敬古時候的設計,當時就真的長這樣,幸好有出額外的握把可以補這點。
但如果沒有用習慣高階相機,請無視上述兩點!
還有因為只有這一個外接麥克風的孔,也就表示無法錄影時一邊監聽了,雖然是可以看螢幕判斷聲音有沒有爆掉,但有時候還是監聽一下比較有安全感。
最後是一個我覺得最不該犯的錯誤⋯⋯怎麼會把 video 翻譯成視頻呢?
這已經不是支不支語的問題,「视频」這詞就連原本在中國也是 video frequency 的翻譯。
指的是「在影視工程上,傳送電視影像使用的傳輸頻率」,簡體中文的漢詞網記載的也都是相同意思的解釋。
我國國家教育研究院收錄的「視頻」一詞,也都是對應 video frequency。
一般民眾不知道,或是搞不清楚這是專有名詞也就算了,但你可是一台可以錄影的相機啊!你錄的就是 video,就是影片,而不是傳輸影像的頻率啊!
在我撰寫文案的這幾天,跳出更新 1.4 韌體,也沒有修掉這個低級錯誤。
神奇的是剛發表不久的 Nikon Z8 上,卻是用「短片」這個正確的翻譯,我不知道這中間的問題到底出在哪?
但對我來說,這問題比上面提到的都還嚴重。
Tenz 有寫過一篇更完整、更有脈絡,關於這個詞不該亂用的文章,以上也有部分內容是引用他的內容,拜託 Nikon 負責 Z fc 翻譯的去好好讀一下,雖然不是專業級的相機,但翻譯也不應該這麼不專業。
使用心得總結
回到相機本身來總結一下,根據 Nikon 官方解釋,Z fc 的「fc」,分別代表了「fusion」還有「casual」也就是「融合」還有「輕鬆愜意」。
在我看來,這個 f 代表的融合,應該是指融合了新技術與老外觀,也可能是致敬老 F 卡口的 F。
而輕鬆愜意則是最好定位這台相機的使用情境,原本我已經無意間漸漸感覺相機是吃飯工具,幾乎只有出任務才會背出門,但 Z fc 背在身上精緻小巧,讓我又重新找回了背著相機出門的意願。
而且傳輸照片、影片到手機的體驗,實在出乎意料好,搭配 iPad 現在也推出了 Final Cut Pro,整個體驗下來,我已經有慢慢想嘗試,用更輕巧的 iPad 搭配 Z fc,來拍攝和剪輯一些剛提到的食物、餐廳分享之類的題材,跟平常用大相機、坐在電腦前面剪輯,這種沈重的工作感來做出區隔。
它是不是一台性能超強的相機?絕對不是!光是和我手邊的 Z6 比就有差距,畢竟最能一眼看出來的,就是定價也差一截了,但它絕對是一台輕巧到足以背在身上帶出門,而且拍攝的畫面品質夠好,讓我開始嘗試額外拍攝其他題材的相機。
這是和平東路二段 96 巷的榨菜肉絲麵。
小菜每一道都超強,還有我至少二十年沒吃到的天梯!辣椒醬也沒讓人失望。
這是四維路的川味麵典,目前我心目中台北牛肉麵排名的前幾名。
入口即化的大塊牛肉,看似平凡卻味道極佳的湯頭,還有精心製作和烹煮的麵體。
就連雞湯也都是中藥熬煮,鮮甜到不行!
這些都是我在擁有 Z fc 之後,才會想背在身上去拍攝和分享的。
如果你也在尋找能夠記錄生活的相機,無論是靜態攝影還是動態錄影,我想 Z fc 都是很棒的選擇。
而且因為是 Z 系列的接環,也能用上系列中任何鏡頭,所以是具有一定的擴展性的。
那如果你是完全的攝影新手,是剛想加入用相機來記錄生活的行列,Z fc 也有全自動的功能,你也能從完全自動的模式,來拍攝畫面品質遠高於手機的作品。
唯一要管的就是覺得畫面太暗,就轉動曝光補償調亮,反之太亮就調暗,可以說是和用手機內建相機一樣簡單!
所以說新手入坑 OK,玩久了也具有一定往上更換鏡頭來升級的可塑性,是我覺得這台相機最棒的優點!
我在考慮到底該以 Z fc 做個攝影基本概念教學?還是認真來拍一下餐廳、美食推薦?也想分享一下玩了 Z8 的心得,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想看什麼,再次感謝國祥貿易贊助,我是安森,下一篇文章見!
點這裡查看其他開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