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來分享一下過去一年左右,我從 0 經營 YouTube 的大小事,包含我為什麼會開頻道、作業流程、內容、心得、建議和分享目前的業配、廣告等收入,原本訂閱破千的時候就想寫了,結果忙碌一拖,寫文章的時候已經 1,750 左右,但也剛好累積了更多內容可以分享。
開始之前,有一句話必須先說一下,直接引用《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作者 T. Harv Eker 在序提到的⋯⋯
「我會說『我所說的話你一個字都不要相信。』因為這是我從自已的經驗得到的結論。我所分享的所有概念和智慧,本質上都沒有絕對的真或假、對或錯。」
尤其是牽扯到 YouTube、Google 的演算法,根據我粗淺的認知,或許當初某工程師寫出來的推薦機制演算法,都已經自己演變成沒人知道真正明確的答案了,所以內容都只是分享經驗,我做的能換來成效的事,未必套到其他人身上可行,別人講的秘訣說不定在我身上也沒用。
動機
當初會開這個頻道其實只是因為真的太閒了,蘋果倉庫的貨因為疫情關係工廠經常無法準時交貨,導致我很多時間突然很閒,由於原本就有在拍商品照,手邊器材包含相機、腳架、燈具都本來就都有了。
原本就會花錢買的玩具、電子產品和遊戲也都持續在買,那既然很閒又這些錢花都花了,和朋友聊天時就建議我不如順手拍下開箱或是心得來分享一下,讓這些器材和東西都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其實原本因為之前當了很久魔術師,一直不太想再做這種需要露臉的事情,所以雖然很久以前就有過這個念頭,但一直都很抗拒。因為原本第一個想做的題材是遊戲,去年 PS5 和 Xbox Series X 上市前,我就和朋友打賭說如果兩台主機都讓我原價買到第一批,就來執行開頻道這件事,結果我真的好像是莫名其妙把一輩子的狗屎運都用上了,居然還真的兩台都讓我在 PChome 以原價買到第一批,鼻子摸摸只好真的開下去了。
因為當過職業魔術師,面對鏡頭對我來說雖然是一件完全不會緊張的事情,不過實際來了才發現之前無論如何面對鏡頭,都還有觀眾或是至少攝影師互動,拍這些東西則經常都是需要自己面對冰冷的鏡頭說話,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回事,即使很多面對鏡頭的經驗也是要拍多了才慢慢變自然。
作業流程
因為我本來以前就經常在各大論壇或部落格(就是這裡)寫一些開箱分享,所以大部分都是先寫好逐字稿才開始拍攝,幾乎只有開箱產品類型的會是「開箱當下」真的沒先 set 就直接來。
其他心得或是介紹,差不多都是先寫到直接就可以變成部落格文章貼出來的狀態,然後才混雜有些用背的、有些單純旁白錄音後才拍畫面。
器材前面提過了,剪輯的話如果你也是用 macOS,那我覺得 Final Cut Pro 非常值得投資,現在能這樣買斷的「大」軟體不多了,要認真靠這些賺錢的話刷下去吧,同樣的素材的影片在 Adobe Premiere 跟 Final Cut Pro 跑起來,後者會順暢非常多,畢竟蘋果強就強在軟硬體整合嘛,又是自家寫出來的原生軟體效能當然好,而且就算是比較舊的機型也可以用 Proxy Media(應該翻代理素材?)來剪輯。
也就是軟體可以把你的素材算出一個跑得動的檔案(例如設定只要 720p)來讓剪輯順暢,等要輸出了才去抓你真正的素材,所以即使你用一台 2015 年的 MacBook Pro 去剪 8K 也沒差,剪輯的時候能很順暢,只是輸出可能會等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如果要做剪輯相關,我個人是很推薦去買一台 Mac 啦,這個之後我會再寫一篇詳細說明原因。
選題
我主要做的內容差不多是兩個大方向,遊戲和開箱,以下就分享一下我觀察到的現象和心得。
遊戲
說真的沒做過不知道,實際開始做這件事才發現無論是直播,還是先遊玩之後才剪成遊戲心得鑑賞,眉眉角角實在有夠多的⋯⋯
技術方面首先至少得有個擷取盒,直播的話還得考慮是否有一台夠強的電腦,而且根據我測試下來,圓剛的擷取盒(應該可以說是這個領域最大的公司)對於 macOS 的最佳化爛到一個炸裂,差不多配備等級的電腦用 Windows 就是順暢很多,所以真的強烈建議要直播的話必須得有一台 Windows 電腦才行(2022 補充說明:蘋果自家的 M1 晶片真的很強,我手邊的 M1 Pro MacBook Pro 和 M1 Max Studio 都可以拿來一邊玩遊戲、一邊直播加錄影很順暢沒問題,當然透過擷取盒和 OBS 直播 1080p 60 fps 的遊戲主機畫面也完全 OK 了,我有拍過這兩台電腦開箱的比較影片,可以參考看看),我的情況比較多都是玩完才開始寫心得、做影片,所以遊玩的時候一樣是 4K 60 fps 看著電視,擷取盒一邊錄 1080p 60fps 到記憶卡,所以即使沒有 Windows 也比較沒差。
再來是以一個誠意正常的 RPG 大作來看的話,遊玩時間至少也得花個 40-50 小時,這還只是玩完一輪所需要的時間,如果是《黑暗靈魂》、《P5R》之類的我很愛的遊戲,又通常會至少順手拿白金才收工,往往都是 120 小時或以上,想想看一天假設當正職玩 8 個小時,普通遊戲玩過去也要整整五個工作天,若是要拿白金玩透透的話甚至要 10 多天,還不要算什麼後製,就已經要比其它的選題花更多時間了。
剪輯更是令人崩潰,因為我盡量不影響遊玩當下的體驗,所以都是按下錄影之後就不鳥擷取盒,但這樣缺點就是當我在剪影片的時候要去找某兩秒鐘的畫面,卻要從兩個小時的素材去找出這兩秒鐘,而且這已經是至少知道是出現在哪一段影片的情形,如果是玩完整個遊戲才去找這兩秒,可能就變成從五十個小時去找兩秒了,我剪第一個遊戲鑑賞的影片(P5R)的時候幾乎 80% 的時間都是在找影片素材,真的很崩潰。
喔不過當然,如果你像某羅姓 YouTuber 那樣,一片遊戲買來玩 10 分鐘就開始發表心得的話另當別論,我就是被他激到把《黑暗靈魂》講得好像除了「難」以外一無是處激到,決定開始做遊戲鑑賞的。
總之,要有誠意做遊戲的話,需要花的時間比我原本想像的多很多,所以後來其實我反而比較想做獨立遊戲的鑑賞,一方面是遊玩時數比較不需要花這麼多,一方面是很多獨立遊戲製作精良、機制玩法新穎,但往往很缺乏曝光和宣傳,介紹獨立遊戲的話也能多多少少幫助到一些團隊。
開箱
再來第二個大分類就是開箱,主要內容是玩具和電子產品,玩具類因為我自己三十年如一日都在玩、比較熟也特別愛的就是樂高,所以玩具類的開箱裡,樂高佔了很大比例,電子產品的話蘋果是講最多的,雖然跟身邊很多用了三十年以上的真正資深老屁股根本不能比,但也從第一代 iPod Shuffle 開始,又從 2007 年的第一代 iPhone 到現在幾乎歷代都換,2008 買了第一台 MacBook Pro 後也就沒用過 Windows,而且又因為經營蘋果倉庫,蘋果的東西可以說是我的本行,自然比較熟悉,除了蘋果的東西以外就沒有什麼特別聚焦的點,攝影相關的器材或是電玩周邊也都有做一些。
心得是⋯⋯有點無奈,蘋果的影片撰寫文案是我花最少時間的,但是成效卻都是穩坐前幾名。
我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真的比較熟,內容稍微充實一點,還是「蘋果」兩個字就是流量密碼,經常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不過三者(遊戲、樂高、蘋果)都算是很明確會讓有興趣的人容易搜尋到的主題,例如要買「Apple Watch Series 7」或是「樂高 10280 花束」都很容易用這種關鍵字去找,所以能帶來的流量絕對比素人出來拍 Vlog 或是講時事之類的容易被找到,在本身不是名人的狀態選這種明確的主題會對初期流量非常有幫助。
小小的結論
如果對比「遊戲」和「開箱」兩件事的話,後者又比前者更容易被找到一些,應該是競爭對手相對少一點,我能想到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成本」。
YouTube 上有一些真的是畫面很醜、內容很虛的影片,無論是什麼電子產品、氣泡水機、洗衣機什麼的家電,觀看次數卻都還是至少能有個幾百、破千,但很多遊戲相關影片往往都趨近於零,遊戲一片從幾百塊錢,到本世代的大不了也就 2,000 左右,也就是說換算起來,一台 iPhone 就可以買個三、四十片遊戲了,一組比較大的樂高也要八千、一萬,所以要「開下去」之前會先做功課的人,肯定是比買遊戲要先看評價的人多了不少,而且遊戲實體片刷下去,即使真的不好玩或是不喜歡,馬上賣掉頂多也就虧個一、兩百塊而已,成本相對低太多了。
道理很簡單,物以稀為貴嘛,選題如果話題性、熱度已經有了,那取得門檻越高的東西,自然就越容易吸引到別人來瀏覽。
當然除非你本身就已經很有名氣,那真的是做什麼死人骨頭都有人會看,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了,像我有個好朋友應該算頗有名氣吧,Instagram 就有 25 萬追蹤,他的 YouTube 頻道一開不到 24 小時訂閱就破萬,隨便拍個他家裡長什麼樣子都有 10 萬多瀏覽,第一天就突破盈利標準了,不過當然人家也是先花了好幾年把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來,所以才能有這種成效啦。
經營 YouTube 頻道的心得
我在 Podcast 有提過,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以「好玩」為前提的,原本就有器材、會粗淺的剪片、愛買玩具、稍微比大部分人喜歡研究電子產品,加上不怕鏡頭、有在寫部落格輸出一些想法,所以經營頻道這件事,在我的角度看來,就是把原本都有的器材和資源整合起來,把「文章」換成了「影片」的形式而已。
寫文案、拍片、剪輯很花時間沒錯,但其實和寫作一樣,在閱讀、玩遊戲、體驗新的電子產品這種「輸入」的行為之後,經過消化、吸收、思考、整合,最後「輸出」成影片,這個過程除了好玩也能學到不少東西,而且雖然各種題材其實都已經有人在做了,但每個人的認知、觀點都是不同的,例如同樣是 iPhone,你在意的點和我常用到的 app 可能就完全不同,所以我很鼓勵大家多多「輸出」,無論是寫部落格還是變成影片都好。
按照目前的情況看起來,短時間內 YouTube 還是會繼續成長下去,只要影片放著就有被搜尋到的可能,而且越早放上去,能累積的數字和可能性也就越大,下面以我最近 90 天的數據看。
不重複觀眾 12 萬人,這可是相當於在小巨蛋開了 12 場演唱會,而且都是不一樣的觀眾來聽啊!或是我們別拿小巨蛋這麼巨大的例子,假設影片放上去就算只有 100 觀看好了,但換個角度想,此時此刻的現在,你要去哪裡抓 100 個觀眾坐下來聽你說話?
而且也有些東西我真的只是順便拍下來放上去而已,但也沒想到會這麼多人來看。
例如《隻狼》的更新(綠色),我原本覺得這就反正免費更新,大家都能做到這件事,但也有快 3,000 觀看。
再例如 Xbox Series X 外接硬碟要怎麼選(藍色),我也覺得這應該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事情,居然也有 3,000 多觀看。
拆解 PS5 手把的影片(橘色)也有 2,000 多觀看,而且三者都分別有大約 80 小時的總觀看時數,加起來就大約 240 小時,這對於早期衝 4,000 小時盈利條件就貢獻 6% 了,而且這三個都花費我非常少的時間。
從曲線圖也可以看到,藍色在初期表現不怎樣,但放在那邊後期表現就越來越好,所以真的是很多出乎意料的表現會跟自己想的不一樣,只要放在那邊設公開就有機會被找到,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對演算法的理解
再次強調「不要相信我所說的任何一個字,這只是我的經驗。」但還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讓演算法幫我們把影片主動推薦出去給有興趣的人。
在英文討論區可以看到他們會用「blessed by the Algorithm」也就是「被演算法之神眷顧」來形容,可以說是非常傳神的比喻。
影片品質>訂閱人數
演算法似乎不太在乎你的頻道有多少訂閱,站在 YouTube 平台的角度,只要能把觀眾留在自己的平台,廣告費就財源滾滾一直來,創作者的影片只要品質好就特別容易被推出去。
就拿我自己的頻道舉例,我的影片觀看次數幾乎都超越訂閱數字,有些甚至是好幾倍,目前的第一名 Apple Watch Series 7 的影片甚至有 10 萬觀看,第二名 iPhone 13 Pro 的測試也有 2 萬多,第三名 Apple TV ARC 影片約兩萬,所以我個人是覺得寧可多花時間把內容做好,也不要為了拼每天更新而做一些濫竽充數的東西。
那演算法如何判斷影片是好還不好?
根據我的數據和到處爬文得到的結論,「平均觀看比例」應該是很重要的指標,也就是「觀眾能不能乖乖把你的影片看完」,假設影片總共 10 分鐘,觀看比例 40% 就是平均觀眾看了 4 分鐘才滾蛋。
假設 10 分鐘的影片,A 觀眾看了 7 分鐘,B 觀眾只看了 1 分鐘就覺得沒興趣關掉了,那就是(7+1)÷ 2 = 4 分鐘,4 ÷ 10 = 40%。
我和身邊朋友交換過一些心得,大約 40% 以上應該算是表現比較好的。
出乎意料的是「分享次數」和「喜歡的人數」似乎權重沒這麼高,譬如上圖第四名 Apple TV 4K 的影片分享次數就相對低,但觀看次數依然有到很前面,「留言」看起來重要一點,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很多「爭議型 YouTuber」、「滋事型網紅」的原因吧,無論好的留言、壞的留言,只要在演算法看起來是有觀眾在互動就是好影片。
順便機會教育一下,對於看到那些你覺得爛的、對世界有害的東西,「留言罵他」絕對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這年代無論在 YouTube、Instagram、Facebook 都一樣,演算法大概都認為「有互動就是好」,所以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冷處理,就假裝沒看到,或是按下平台上的檢舉按鈕吧,千萬不要跟他「互動」,這樣只會被推上去讓更多人看到髒東西而已,舉個現實世界的例子,某韓姓中國黨候選人的聲量有一半是被罵出來的,你以為這麼爛的東西都能出來選,但你笑他、罵他的同時也幫他搏到不少版面。
再好的影片也和觀眾隔了一層封面
顧好了影片品質,還有兩件事非常重要,就是標題和封面,無論你內容多好,總得要先讓人點進來才有機會被看完,所以多花點時間、心思在標題和封面,可以有效提升「曝光點閱率」。
這個數值的定義就是「點擊數÷曝光次數」,所謂「點擊數」就是指「看到這個影片的縮圖後,真正按下去進來看影片的數字」而「曝光次數」則是「無論是 YouTube 推薦在哪個欄位或是你嵌入在哪篇文章、在哪裡被發現這個影片」的數字,舉例來說「曝光點閱率 5%」就是影片出現了 100 次,其中有 5 個人點進來看。
以 AirPods Max 影片為例。
初期表現都非常好,原本放的是我戴著耳機的照片,直到某一天我心血來潮換了個封面是純粹的產品照,沒想到整個崩掉,數據非常明顯有一天就整個掉下去了,而且我唯一有更動的東西就是封面,標題沒有動,所以一定是封面影響的,不過比較令我不解的是換回去和原本差不多的封面也再也回不去,不知道是不是從此系統覺得這影片「內容」過時了?
另一個例子是 P5R 的鑑賞影片。
這個也是初期表現不錯,中間我在做實驗換過一次封面掉下去,不過後來又更換之後有再拉起來一點。
能吸引人的好封面和標題絕對能大幅提升「曝光點閱率」這個指標。
SEO
這個從部落格時代就非常重要了,SEO 就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翻譯「搜尋引擎最佳化」應該是最精準的,白話來說就是讓搜尋引擎更喜歡你的內容,進而提升搜尋結果的排名,讓人更有可能點進來,能做的事情粗略分為「深」和「廣」。
「深」指的就是主題非常明確、單一,例如「iPhone 13 Pro 拍照」這種很精確的東西,「廣」就是指去扯相關的內容,例如我在 Apple TV 串 HomePod 開 ARC 的功能,這個影片在我的內容裡算是表現不錯,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我除了 Apple TV、HomePod、ARC 這三個最主要關鍵字外,還提到了 Soundbar、聲霸、PS5、Switch⋯⋯等等,或許原本是想找相關性不高的主題也點進來看看了,不過當然,點進來之後的指標就變成了前面提到的觀看比例,如果亂下 tag 或是亂取標題把人騙進來,那這個指標的平均值一定會被拉低,所以也不要過度濫用,無論如何還是要符合影片主軸。
字幕這件事
我有一陣子很常到處飛的時候發現一件事,幾乎只有台灣的電視打開就預設有字幕,不信你可以現在去 YouTube 隨便用英文搜尋任何影片,找到的結果一定有字幕的比例很低,台灣電視有字幕這件事的動機就非常值得玩味,這可以從中華民國政府強制推動「國語」來解讀,也可以用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系統來看,我就先不攤開講了,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查查,雖然扯有點遠,不過希望大家別把各種現有的做法和習慣視為理所當然,可以多思考一下背後的動機和必要性。
我想說的是很多「傳說」表示「加上 CC 字幕對 SEO 有幫助」,但我在官方文件裡是沒有找到類似的內容(如果有的話歡迎留言提供),只有說「讓聽障人士或外語觀眾輕鬆理解影片內容,進而吸引更多觀眾」而已,但是從「文字比較容易讓演算法理解內容」的角度解讀的話,相對於語音確實如此。
我會加上 CC 字幕就真的是官方提到的那樣,還有讓觀看時不方便打開聲音的觀眾可以看而已。
大部分人聽覺沒問題的話,其實在觀看戲劇時有字幕實在很干擾,容易因此忽略了演員精細的表情和演技,如果是 YouTube 影片的話,讓觀眾看著你的臉也能增加親和力,否則注意力被字幕吸走實在非常可惜(有興趣的話可以翻翻看這篇論文的內容),而且再想想看,人類學語言不也是從「聽」和「說」開始的嗎?
總之,我覺得要加字幕就加 CC 字幕吧,一方面讓聽障人士、不方便開聲音的觀眾能瀏覽影片,一方面讓大部分聽力正常的觀眾更能記住你的臉,再另一方面或許多少能對 SEO 有幫助,而且用這個工具來上 CC 字幕非常方便。
好賺嗎?
關於 YouTube 的收入主要就分為兩個大類別,廣告和業配。
廣告收益
包含競標喊價的各種「廣告欄位」、「YouTube Premium 分潤」、「頻道會員」和「Supers」也就是俗稱的「抖內」(donate),在 YouTube 上就是買超級留言或是超級貼圖,不過「頻道會員」和「Supers」這兩個我還沒試過就不提,這個之後有實驗的話再補充。
條件
雖然這可能已經很多有興趣的人都知道了,不過還是提一下,要開啟收益的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是訂閱要有 1,000 人,第二個是觀看時數超過 4,000 小時。
第一個條件很好懂,第二個條件就是假設你只有一個 10 分鐘的影片,而且每一個人點進來都會乖乖 10 分鐘看完,那就是這個影片必須被看 24,000 次,計算方法就是「4,000 小時 × 60 分鐘 ÷ 10 分鐘 = 24,000 次」。
之前跟朋友討論聽說大部分人都是先到達訂閱的條件,不過我自己是到 4,000 小時達成時訂閱才 725 左右,過了兩個月訂閱才破千。
下圖是過去 365 天的圖表變化,真的是很明顯有表現好的影片就會讓訂閱帶來暴衝。
初期一定會覺得很沒成就感,畢竟點進一個頻道空空的只有兩、三個甚至唯一一個影片的時候真的很難讓人按下訂閱吧!
下圖是訂閱人數到下一個階段我所花費的天數。
很明顯看得出來是會越來越縮短的,一方面影片多了大家容易產生信任感,一方面也可能看過你某支影片的人,當你有新影片上線時,他再被推薦的機會會增高,如果觀眾重複看到你的影片出現而且都有興趣看完,那按下訂閱的可能性也就大增了。
順便提一下,我猜我的訂閱數字會增加比較慢的可能原因是我的頻道內容比較散,光是最主要的有樂高、有遊戲、有蘋果就三種了,想看蘋果產品的人未必對樂高有興趣,想看我推薦遊戲的也未必是 Apple 使用者,主題單一的話累積訂閱數字應該會快很多。
一直聽聞 YouTube 廣告分潤很難賺這件事,事實上也是還真的不太好賺,不過比我想的好一點了!
我是從 10 月 18 號有廣告收益的,但因為那時候已經過了半天所以不算進來,數據是從 10 月 19 號到我寫文章的前兩天 12 月 11 號,等於是 54 天的收益,平均一天大約 87 元台幣,前面幾天因為 Apple Watch 的影片正在暴衝所以拉高了平均,最近幾天的話大概是一天 70 元左右。
在我自己達成條件以前是聽說大約 1,000 觀看次數等於 1 塊美金,不過從我的數據照這個結論算起來的話 107,216 次觀看換算只有大約 3,216 台幣,所以低於我實際的 4,705 元,但因為廣告競價也有產業別什麼的都有差,每天的競標價格(也就是想要下廣告的人對於同一個位置的曝光所喊出來的價格)也都不同,所以我的數字也看看就好,實際變數應該很多。
這個收入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就是前面提到廣告競標的分潤,第二個則是大家訂閱 YouTube Premium 的分潤,不過後者只佔了大約 8% 而已。
以我的數據為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的話,要靠廣告費固定月入 22K,大約要每個月有 50 萬觀看次數,所以⋯⋯雖然比我原本以為可能一天只有 30 塊台幣來得多了,但是確實如果要純粹靠廣告費活下來,真的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喔對,上面提到的都是勾自動讓 YouTube 塞廣告,如果手動調整版位和出現的時機應該數字會更漂亮。
業配⋯⋯之類的
目前我接過的合作一個就是電視的互惠,也就是用一台電視跟我交換拍攝開箱影片(我是還有加上文章),然後沒有額外的現金,大約訂閱 900 多的時候收到來信的,這個我寫文章的時候還正在剪輯所以播放數字那些還無法提供,之後影片上線再補上(補充:影片已上線,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這裡觀看)。
另外一個則是颶風 NS 無線手把,這個是在我訂閱 400 左右的時候就寫信來合作邀約,由於我自己訂閱數字這麼少,也根本不敢保證能帶多少流量,加上那時候他們原本提說其他 YouTuber 有些合作模式是團購抽成,後來又討論到我自己有蘋果倉庫當作通路來賣,最後就變成了在蘋果倉庫上架,有訂單的話直接轉單給廠商出貨,這樣對我來說比較沒壓力而且也能帶流量到網站裡面。
大約五個月的時間裡影片被瀏覽的 4,000 次,其中帶來 1,200 個網頁瀏覽,售出近 40 個,所以大概有 30% 的人看了影片後有興趣點進網頁,又其中有 33% 的人看了就下單,這轉換率可以說是非常驚人了,即使以影片的觀看數字來算轉換率的話大概 1%,也還行啦!可見廠商喜歡找 YouTuber 介紹產品可能代表是很划算的。
下面是這個影片最近 90 天的數據。
很有趣的是雖然我開宗明義說這是廠商找我合作的內容,但也一直都陸續有人因為這個影片而按下訂閱,所以我自己的解讀是觀眾不在乎是不是業配,比較在乎你是否誠懇還有到底能不能讓他明白自己適不適合購買這個東西。
具體數字
如果電視以全新定價計算,再加上手把和廣告費收益,那我過去一年左右時間裡,目前大約靠 YouTube 賺了五、六萬台幣。
聽起來好像很少?作為對比提供一下其他兩個我姑且都算是「網路賺錢」的數字,你現在正在讀的這個部落格,過去半年 Google AdSense 的收入大約是 1,300 多台幣。另外,目前經營了三個月、總共約 25 集的 Podcast 收入是 0 元。
為什麼很多 YouTuber 根本只是拿 iPhone 靠著馬克杯拍自己講話,明明去上架在 Podcast 就可以了,卻要放在 YouTuber 用影片的形式呈現?我的結論是⋯⋯因為這目前真的是相對最容易變現的平台了。
而且這個廣告費數字還是我剛開啟收益不到兩個月的結果,之後只要影片沒下架,多多少少都會一直帶來持續的被動收入。
結論和建議
首先是心態真的要調整好,我本來就是抱著好玩的心態開始做這件事的,不只是拍片、剪片、開箱好玩,而是影片放上去後持續去盯曝光點閱率這些數字的變化,還可以一邊實驗自己換了什麼標題、什麼封面,居然會帶來怎樣出乎意料的結果也很好玩。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Pla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Research.」大概可以翻譯為「玩樂是研究的最高形式」,保持這個「好玩」的心態非常重要。
其次就是無論你做得再好、再完美、再怎樣費盡心機不要得罪人,也一樣會有根本不看影片內容的白癡酸民來留言,這是絕對不可能避免的,我認識的幾個稍有名氣的朋友都檯面上和私底下言行一致,真的是只能說「很 real」了,但是一樣攻擊從來沒少過,所以還是想什麼就做什麼、說什麼吧,只要不是仇恨或歧視言論什麼的,真的不用太在乎其他人都在幹嘛,講真的我也幾乎沒在看其他 YouTube 上做類似內容的人在做什麼,不過這也是把雙面刃,你可能會因此少賺到一些熱門話題的流量,但也可能因此保有自己的原創性,也能比較讓自己保持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好玩」狀態。
玩《血源詛咒》讓我學到最受用無窮的一件事就是隨時保持平常心,也就是「無欲則剛」,產出了內容後短時間內沒人看到沒關係,只要公開放在那邊就有機會被找到,多增進自己寫標題、畫封面的能力,一邊摸索如何下 tag、想題材就好。
真正我覺得最難的反而是保持穩定輸出,我算是比較幸運,選題都是容易被找到的,所以一開始做就一直都有流量進來,但我相信一定有些題材相對小眾,很難累積起第一批觀眾,別被這些數字打敗了,保持產出內容最重要!
如果是害怕鏡頭的人,我很推薦一本書叫做《魅力學:無往不利的自我經營術》,很多人覺得「有魅力 = 有錢、好看或必須改變個性」,但其實光是肢體語言就能傳達出自信,讓你講話更有說服力,不擅長講話的人也沒關係,錄下來自己看,多看幾次就知道自己哪裡有贅字需要改進了,這個方法比你在內心小劇場排演一百次還有效,我們以前練魔術就是這樣快速進步的。
再來是不要害怕踏出第一步,我也掙扎了很久,最後真的跟天選之人一樣買到第一波原價的 Xbox Series X 和 PS5,讓我不得不相信或許我就該來試試看做這件事,如果苦於沒有器材也沒關係,去買一台 iPhone 13 吧,新增的電影模式搭配自然光,就能拍出讓人看了很舒服的畫面了,那個運算出來的假景深,只要距離別太近或是去拍很小的東西真的非常夠用,即使不換 iPhone 13 也沒關係,有一句話叫做「晴天無爛機」,你只需要一台可以錄影的手機,加上好天氣的自然光,就可以開始執行這件事了,器材真的不會是大問題,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2022 補充:iPhone 14 Pro 更強啦,電影模式又有進步囉!可以看我的開箱測試)
最後用一句最近看到印象很深的話做結尾。
「能夠向別人心裡傳達些什麼,是件很美好的事。」
這是我在《JOJO 石之海》裡看到的,忘記是誰說的了,總之當時看到就覺得這完全是我從在論壇分享文章、經營這個部落格、開始做 YouTube 頻道和 Podcast 以來的一大樂趣!
順便感謝一下好友 Mac Wu 買了很多東西借我拍,還有很多其他敗家完都會先問我有沒有興趣玩玩看的朋友們,就不每一個列出來啦!
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留言,我會就目前的經驗盡量回答,也希望如果你有在經營 YouTube 頻道的話可以提供一些平均觀看時長、曝光點閱率之類的數字來交流一下。
順便提一下,其實我是還沒想到頻道名稱所以才先叫「陳安森 / Anson Chen」,快救我,我居然想了一年還沒想到。